儒雅
词语解释
儒雅[ ru ya ]
1. 风度温文尔雅。
例以经术自辅,其政颇杂儒雅,往往表贤显善,不醇用诛罚。——《汉书·张敞传》
英cultured; genteel;
引证解释
1. 指博学的儒士或文人雅士。
引《<书>序》:“汉 室龙兴,开设学校,旁求儒雅,以阐大猷。”
《后汉书·章帝纪》:“朕咨访儒雅,稽之典籍,以为王者生杀,宜顺时气。”
南朝 梁 沉约 《齐武帝谥议》:“庠塾大启,儒雅云集。”
宋 沉端节 《念奴娇》词:“千里江山供胜践,尊俎延登儒雅。”
清 孙枝蔚 《与客赴张果老崖》诗:“诸君年皆长,我齿犹少者,坐次反推让,此意尊儒雅。”
2. 谓学问渊博。
引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博喻》:“介洁而无政事者,非拨乱之器;儒雅而乏治略者,非翼亮之才。”
宋 叶绍翁 《四朝闻见录·科举为党议发策》:“是时制度多闕,诸儒议封禪之事,及得精於诵读者,其制始定。而 固 独以儒雅称之,岂雅为博洽之异名乎?”
清 赵翼 《瓯北诗话·查初白诗》:“愚山 以儒雅自命稍嫌腐气, 荔裳 则全学晚 唐 无深厚之力。”
3. 指儒术。
引《汉书·公孙弘等传赞》:“汉 之得人,於兹为盛。儒雅则 公孙弘、董仲舒、儿宽 ;篤行则 不建、不庆。”
《后汉书·方术传上·谢夷吾》:“加以少膺儒雅,韜含六籍,推考星度,综校图録。”
北齐 颜之推 《颜氏家训·诫兵》:“颜氏 之先,本乎 邹、鲁,或分入 齐,世以儒雅为业,编在书记。”
4. 谓风度温文尔雅。
引《北齐书·封隆之传》:“子绣 外貌儒雅,而侠气难忤。”
鲁迅 《南腔北调集·<守常全集>题记》:“他的模样是颇难形容的,有些儒雅,有些朴质,也有些凡俗。”
5. 谓优柔寡断。
引《南史·齐武帝诸子论》:“子良 物望所集,失在儒雅,当断不断,以及於灾。”
6. 风雅。
引清 孙枝蔚 《清明日饮程昆仑署中》:“不为使君儒雅剧,何繇共对烛花红。”
曹禺 《王昭君》第二幕:“他善音乐,能鼓琴瑟,吹笙箫,甚至于可以作曲谱歌,是个儒雅的皇帝。”
7. 典雅;优雅。
引南朝 梁 刘勰 《文心雕龙·史传》:“其十志该富,讚序弘丽,儒雅彬彬,信有遗味。”
国语辞典
儒雅[ ru ya ]
1. 学养深厚,气度雍容。
引《三国志·卷一八·魏书·李典传》:「典好学问,贵儒雅,不与诸将争功。」
《儒林外史·第四四回》:「镇台见他美如冠玉,衣冠儒雅,和他行礼奉坐。」
反蛮横
英语scholarly, refined, cultured, courteous
法语erudit, raffine, cultive, courtois
分字解释
造句
1.一身民国范,儒雅风流,站在一群穿着校服的学生中,实在太突出了,当真有鹤立鸡群之感。
2.而在此时,原本儒雅谦顺的书院众人却在暴跳如雷,愤怒不已,因为他们敬爱的师长、贾正师叔不幸亡故了。
3.一副金丝边眼镜,温文儒雅的出尘气质,出口成章的诗句,无一不显现出他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人。
4.穿着蓝色长袍,外罩一件黑马褂,头戴礼帽,显得神采奕奕,儒雅风流。
5.坐拥书城的儒雅书生,成为国内外著名的藏书票收藏家,似乎是很自然的事。
6.西汉大臣张敞是汉宣帝的亲信,“颇以经术儒雅文之”,担任京城的长官很称职,把首都治理得井井有条,令“盗贼屏迹”。
7.光线在空中晃了晃,好像照在水波中,从摇晃的光线中映出一男一女两个人,男子气度儒雅,风度翩翩,女子婀娜妩媚,一身湛蓝色的性感长裙。
8., 城墙上一儒雅君子,白衣飘飘,双袂招招,抬手抚琴,低头拈须,神平气稳,安闲自若,似不知城下早已万马千军。
9.殷娇脸上依旧温文儒雅,风轻云淡,虽然嘴里呵斥着殷洪,但是脸上却不以为然。
10.他在千年以前被贬落凡尘,他性格中懦弱儒雅敬信佛法的一面成为唐僧,桀骜不逊啸傲天地的那一面进入仙石成为悟空。
相关词语
- ke mu ru科目儒
- you ya优雅
- ya xing雅兴
- ru lin儒林
- ya shang雅尚
- yong rong er ya雍容尔雅
- hun ya浑雅
- ya pi shi雅皮士
- ming ru名儒
- ya yan雅言
- ya yin雅引
- ru sheng儒生
- yi ya夷雅
- ya dao雅道
- xian ya娴雅
- ru shu儒术
- ru fu儒服
- you ya幽雅
- o yi ru ni喔咿儒睨
- xian ru先儒
- ya wen de雅温得
- ya gui雅贵
- xun ya驯雅
- ru jiang儒将
- ru feng儒风
- ya yuan雅远
- bu ya不雅
- ya que wu sheng雅雀无声
- jing ya精雅
- ya lian雅炼
- dian ya典雅
- ru shi儒师